一組空前絕後的自拍照,讓世界為之動容!
科技世代,手機當道,我們不只是“走到哪拍到哪”而是“走到哪自拍到哪”,在人人都自拍的時代,有組歷時20年完成的自拍照,它背後的故事讓世界為之動容,今年,這組自拍照還成書出版,她是藝術家汪曉青,用她與兒子的人生故事完成了一組空前絕後的自拍作品-《母親如同創作者》,今年九月,她也出版了自己的攝影作品集《翻轉母職》。

汪曉青
生於台灣台北,英國布萊敦大學藝術創作博士(PhD),青田藝術空間負責人,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2018年中國著名雜誌「人物」列汪曉青為全球25名人之一。曾受邀展於英國「曼徹斯特攝影節」、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國際當代攝影節」、「台灣報到:台灣美術雙年展」、韓國「蔚山國際攝影節」、「高雄攝影節」、瑞士「日內瓦攝影雙年展」、「沃韋影像雙年展」與美國紐約「Photoville攝影節」。

《母親如同創造者》
《母親如同創造者》於2018年起在網路掀起跨國界的報導與傳播熱潮,受訪於美國「紐約客」雜誌、英國「BBC」、韓國「Harper’s BAZAAR」雜誌、西班牙「VOGUE」雜誌、英國「衛報」等媒體。

從2000年懷孕開始,在不愉悅的孕症與母親無我宿命的恐懼下,我開始嘗試於自身母職中以藝術創作來保有自我的可能性。從一開始紀錄母親的自我如何消失,到在不斷創造的意念下,試圖讓身為母親與藝術家角色的我緊緊結合,以此表露出一種複雜、多樣且具創造性的母職體驗。
汪曉青
Q1.能否簡單分享一下您學習攝影的歷程?您個人也做油畫創作,這和攝影在創作態度上有何不同?
汪:我是在大三時開始攝影創作,我自己同時也在畫畫,之後就出國深造,當時我博士原本就讀的是英國的Goldsmith學院,但當我向導師提出想做《母親如同創造者》這組作品時,卻被她否定,她表示沒有人會在乎一個亞洲人生孩子這樣小的題目,所以我後來換了導師,在布萊敦完成我的博士學位。這件事對我衝擊很大,作為母親這件事對我來說是非常了不起的,居然被如此的打壓,這反而讓我更想完成這件作品,也算是對父權社會另一種表達吧!對我來說,油畫在時間處理上和攝影完全不同,攝影的時間線是碎片性的,但油畫是一個不斷延續的狀態,我可以不斷的去回溯個人的經驗。

七葉樹的果實, 1998-1999

Q2.在畫面呈現上,您有些部分選擇使用黑白照,其中的目的是? 您對家庭相冊這個概念的理解是?
汪:選擇黑白照的目的是想讓觀眾聚焦照片本身,減去色彩對畫面的干擾。《翻轉母職》還收錄了我另一組作品《我的兒子和我一樣高》,同樣是紀錄孩子的成長,但選擇完全不同的拍攝手法,以snapshot 記錄一些日常的生活影像,這些影像是彩色的。家庭相冊對我來說是一種私領域,除了作品,我的家庭照都會經過家人同意才公開。
《我的兒子和我一樣高》
“我以我的身高作為基準,與兒子一起找尋能站起來一樣高的日常場景拍照。從2002年至2020年,這組作品已拍攝了18年, 並計畫以每年一張的進度繼續拍下去。”
汪曉青

Q3. 《翻轉母職》在印刷上使用棗紅色的原因是?書本是在韓國印制,出自哪些考量呢?
汪:選擇用棗紅色的原因是我覺得這和血液有關,孩子在媽媽的子宮裡,透過血液供給養分,這種關係是普世性的,沒有任何政治色彩。至於為何在韓國出版,主要是因為台灣出版社沒有人找我呀!我的這組作品也在韓國引起一些共鳴,在韓國社會中,女性的自主意識還是屬於被壓抑的狀態,另外一個原因是韓國在攝影方面的藝術系統更完善吧,對攝影藝術的感受更強些,所以我是先收到韓國出版社的邀約。
Q4.您早期的創作《Wedding Process》備受關注,以罐頭、芭比娃娃来比喻制式化的婚姻,至今日,您各人經歷過了婚姻、生育、撫養,您現在對婚姻是否有不同的看法?
汪:那時做那組作品是有感於台灣經濟起飛後,婚紗業大為盛行,當時流行的結婚照對我來說是非常樣板的,而且這些照片完全是西方審美,於是才想做一些諷刺性的創作。我對婚姻的看法是非常平等的,兩個人決定在一起,好好經營生活,兩性地位應該是相等的,所以我結婚的時候堅持不丟扇、不潑水。

世紀婚禮 No.1,1997
盛名之後的平淡人生
2018年《母親如同創作者》這組作品紅遍世界,展覽邀約與專訪如雪片般飛來,她也成為世界有名的藝術家,但現在,汪曉青選擇在花蓮經營自己的藝術空間-青田。

Q5.您在作品除了在台灣發表,也在紐約Photoville 攝影節、瑞士維薇影像節(Festival Images Vevey)亮相,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他(她)們對您的作品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汪:我覺得東西方的觀眾差別很大,西方的觀眾總能在第一時間了解我作品的意圖,甚至一般的市井小民都能和我分享他(她)看到作品的感動,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四十幾歲的男醫生,他和我說“我很喜歡你的作品,我其實很羨慕你們,作為母親,你能擁有與孩子在身體上最親密的關係,這是我所得不到的!”而東方的觀眾就不一樣了,甚至有些人看到有關身體的照片,會覺得很噁心,可能是影像讀取的層次不同吧!

Annie HC Wang, Relative Measure No.1, B&W Photographs.

Annie HC Wang, Relative Measure No.2, B&W Photographs.

Q6. 您自己個人現在也經營藝術空間,能否分享一下您的經營方式?
汪:我希望創造一個讓學生自由發揮的藝術空間,探索各種媒材,藝術教育對我來說是平等的,大家都能在這個地方盡情探索。

令人動容的照片
我們總喜歡玩一種架設“假如時光倒流,我希望怎麼怎麼……”、“早知道……”可惜往者不可諫,我們總在此時悔恨當時,總在當時錯過一些美好,就這樣過了一生。在汪曉青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遞進的光陰,她用照片見證了孩子的成長,用影像陪伴彼此。在訪談中,我問她“翻轉母職還會有第二本嗎?”她笑答到“這樣的拍攝我會一直進行下去,但或許是10年後吧,我更想做一本文集!”或許,生命中的光彩,都是在這些隻言片語、點點滴滴中綻放的,就像這些照片,一張看起來沒什麼,但堅持20年呢? 她的作品像慢慢增長的年輪,安靜、沈穩得敲開所有人的心。
《翻轉母職》線下活動
2020.11.27 (日) 14:00-17:00
翻轉母職-汪曉青新書分享會暨簽書會,女書店,台北。 (女書店 主辦)
2020.12.14 (一) 10:00-12:00
109年補助藝文出版品新書發表會,花蓮縣文化局,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主辦)
2021.01.02 (六) 14:30-16:30
翻轉母職-汪曉青新書發表會,One the Road 影像空間,高雄。(One the Road 主辦)
2021.01.17 (日) 14:00-16:00
我的翻轉母職-汪曉青,雨樵懶人書店,花蓮。(好地下藝術空間 主辦)
歡迎關注
汪曉青個人網頁 https://artanniewang.weebly.com
作者
徐思穎Hsu Szu Ying
熱愛攝影、旅行與寫作
解毒攝影專題
你知道世界上第一張照片是如何完成的嗎?以前的攝影師得冒著生命危險才能拍完成拍攝、簡單的日光也能印照片?在攝影的世界裡,你會發現各種腦洞的想法,關注我們#解毒攝影系列文章,一起探索影像世界中的奇思妙想吧!
往其回顧
不用相機也能拍照!一個顛覆你想像的攝影術
http://www.heyshow.com/2020/07/31/mobile41170/
濾鏡P不出來的古典風!瘋傳百年的攝影法
http://www.heyshow.com/2020/11/07/mobile41547/
可以喝的照片?咖啡沖印不藏私玩法大公開!
http://www.heyshow.com/2020/11/19/mobile4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