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動畫輸出概述
■ 動畫檔案輸出
從事3D動畫工作在完成時交件,所交的『件』有很多種;老恩在此針對自己工作上的實務,概略匯整3D動畫完成的檔案或輸出物的種類說明,內容雖未臻詳盡,但尚足以供大家參考。
動畫檔案輸出
- 檔案類型:
- Fli、Flc、Cel — 早期的256色動畫檔,在多年前被製作多媒體與電玩者廣為使用。
- Animation Gif (.gif) — 類似Flc檔案(可壓色盤),但流通性更大,目前廣為應用於網路。
- QuickTime Movie (.mov) –1992年Apple Computer所發表隻影音動畫格式,目前有更好的壓縮版本以運用到網路上。
- Video for Windows (.AVI) –Microsoft Windows相關平台通用的影音動畫檔,目前有多家提供特別的壓縮模式,(對於特別壓縮格式,受檔者電腦也必須灌有相同的支援程式),不過如果選擇一般壓縮方式,就無須特殊支援,其流通性相當大! 此類檔案目前也被廣泛使用(尤其是多媒體與電玩方面,雖然程式人員大多事後還會進行壓縮)。但如果檔案要更高的品質或更長的時間,則對RAM的耗損更大!
- Mpeg1 or 2 (.mpeg .mpg) –Mpeg是Motion Jpeg之意,雖然對影像有相當破壞性的壓縮,但是對於長時間之影片,能提供穩定的影音同步播放,Mpeg1相同於VCD的格式(但VCD的dat格式與mpeg1於Authoring仍有不同);而Mpeg2則相同於DVD的格式,當然Authoring也略異。
*在此僅列主要幾種檔案類型,相信很多朋友早已了解深入,其他檔案不再贅述。
- 連續圖檔: (Images sequence), 針對上述動畫檔會有破壞性的壓縮,在更高的品質要求下,大多會選擇連續圖檔的輸出。主要是將動畫拆解為連續單圖,常用的圖檔如下:
- Jpeg:考量總體檔案較小所使用,雖然堪用,但即使完全不壓縮,其細緻度仍稍遜於下面所述之Targa檔。
- Bmp:(Microsoft Windows Bitmap),可選擇256色或全彩,早期後製(尤其是字幕、圖卡機,例如大導演)主要就是採用BMP圖檔,但因使用平台各自迴異,流通性有所侷限,且近年相關軟硬體的品質提昇,Bmp已逐漸退離主流!
- Targa:目前算是較佳且較通用之高階圖檔格式,主要做影像相關行業,有別於平面印刷之四色 (CMYK),當然是以色光三原色(RGB)作為圖檔色彩規格,Targa主要可選擇24bit (RGB全彩) 或32bit (RGB+Alpha),此8bit的Alpha Channel非常方便於後製合成,目前是要求較高品質的主流。
- RLA: 雖然還不算普遍,但其功能強大,有越來越多軟體支援的趨勢,目前支援軟體主要還是Discreet Logic公司出品的相關軟體 (*Effect、*Paint等),但After Effect 4.1有支援 (不過僅能Import使用,還無法能運用其多重階層)。 目前主要是3DS MAX可Render Output RLA檔, RLA可紀錄Object ID, Material ID,以及可紀錄 (distance from Camera) Z-depth的Channel,對於後期合成,非常方便且強大!
* 連續圖檔還有多種格式,如: Amiga IFF(Amiga多年前已消失了); SGI (*.sgi、*.rgb,SGI工作站上使用); Pixer (*.pxr,Pixer Renderman); Tiff (*.tif、*.tiff,有RGB及CMYK兩種);Photoshop (PICT-*.pct、*.psd,);ElectricImage (*.img, Mac上強大的3D軟體ElectricImage)…..等等,支援與否,端看各3D軟體而異。
*連續圖檔有些後製軟體可直接讀取sequence做合成剪輯,不過非常耗損電腦資源;目前大多將連續圖檔輸出到影帶上交件,或是影像壓縮卡壓縮成特定影片格式,以便於RealTime Playback或 RealTime非線性剪輯,下面我們針對影帶輸出規格約略介紹。
- 輸出影帶:目前台灣採用的視訊系統為NTSC(註1),圖檔規格為: 720 x 486(or 480) x 72(or 75)dpi x RGB TrueColor(or with Alpha),在製作時當然是4:3的規格,不過Render出圖再改變比例為3:2(Aspetio:0.9(486) or 0.89(480)),等到影帶輸出時,硬體系統會自動Strenth為4:3。(以上是以D1/DV的高畫值為規格,筆者當然建議採較高標準,所以並不建議640×480 or512x486的規格。
接下來介紹常用輸出影帶的種類:
- VHS:家用規格;因其普遍化,易於拷貝給客戶留存,適用於一般看片,但畫質較差,經不起後期反複重製,此屬玩家級。
- SVHS: Super VHS;畫質僅稍優於一般VHS,但重製與拷貝畫質仍易變差 (Lost),此屬專業級。
![]() |
VHS/SVHS所用之接頭, 左為SVHS, 右為AV梅花頭(RCA)
3. Betacam:畫質優,適於後期反複剪輯重製,目前是電視廣播單位應用主流,中視與絕大多數有線電視台都採此類系統,基本上Betacam的影帶是在專業廣播電視是最為流通的,目前3D動畫輸出多是採用!此為廣播級(Broadcasting)。
|
![]() |
Betacam Recorder與各式規格之Betacam錄影帶。 |
4. Digital:這幾年隨著視訊與後製的電腦化,所以相關影音系統應孕而生,從一般玩家級的DV,到專業的DVC Pro,再到廣播數位級的D1、D2、Digital Betacam,並且未來視訊廣播系統會隨著潮流, 逐一數位化!不過按現有台灣實際運用來說,是隨著主流電視台採用的系統為依據-台視華視是D2系統;中視民視與大多數的有線電視台是Betacam。
![]() |
D2 Recorder與D2錄影帶 |
不過現在對於畫質有更高要求的Digital Betacam在台灣也已經普及;而畫質最佳的D1在台灣目前只有少數大型後製或電視才有,因昂貴而未普及! 所以目前台灣實際應用在數位級的主流,應屬Digital Betacam。
![]() |
Digital Betacam Recorder與Digital Betacam錄影帶。 |
筆者目前的工作最常是運用在電視廣播系統,實際應用是以Betacam與Digital Betacam為主,有多數客戶對於畫質的要求很高,相對筆者在此稍有琢磨,所以在此提供出來與大家交流,內容有誤或遺漏處,請不吝指正。
[註1]:目前台灣採用的視訊系統為NTSC (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tee) 在1950年由美國相關工程師團體所提出並訂定的電視視訊規格系統,主要採用區域為北美、日本、部分南非洲地區以及台灣,規格為:525 horizontal lines (Only 487 lines are used for picture), 60 fields per second(30frames,2 fields Interlace=1frame)。
而PAL (Phase Alternating Line)系統,是由德國發展的,主要採用區域為歐洲、中國大陸、非洲、馬來西亞、澳洲、紐西蘭、中亞地區,規格為:625 horizontal lines(Only 576 lines are used for picture),50 fields (25 frames) per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