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教育的視覺文化佛跳牆
民間傳說「佛跳牆」源於清光緒年間,為中國名菜。用料考究,烹製程序嚴格,20多種主要原料經過處理,配以香菇、冬筍、香蔥、薑片等多種佐料,依序層層疊疊裝入紹興酒罈,放適量薑片中和海味腥味,旺火燒沸後,改用文火慢煨。感到極其鮮美,坐中文人即興賦詩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從此,引用詩句意,為「佛跳牆」…看起來確…?吃起來與看是有落差的……設計圖畫得很美,然而營建成真實的景觀又是另一回事…
Human Civic Order:
Envisioning a landscape mosaic where
both nature and manmade.
人文的秩序:展望一個人類和自然共榮的景觀嵌塊體
景觀設計中元素關係與秩序的時代轉向
檢視1900後近代以來,景觀設計潮流,背後的視覺文化思維邏輯,藉由環境行為的理論基石,研讀相關作品的文獻,比較其作者創作的意念、表達、手法及觀察其作品的景觀意象。發現景觀設計的藝術教育中,常在師徒對話、藝術評論、展覽、審查都關係著權威(authority)。傳統權威指一個規則被遵守、被接受是因為它已行之多年,大家也就不再深究它合不合理;其制定程序是適當的,它的權威基礎是眾人接受的合理性。另一種威權「奇里斯瑪(charisma)」意指「領袖人物的非凡魅力」,可以被理解為產生「神聖性」(sacred)的基礎,這種崇拜象徵常常會要求無條件的忠誠與服從,這種以神聖性出發的權威形式,也出現於藝術、理智生活、道德及經濟之中。這種威權就是流行風格的創造與生產,當競圖活動在景觀巿場上流動,當媒體鼓動「流行風格」成為議題;而我們的教學是否隨之起舞呢?巴黎的數個公園大競圖案,開啟了另一層面的教學典範與學術研究。現在「景觀」流行什麼?生態保育、藝術表現、社會關懷議題在課堂上,我們教授什麼?是當代關注的?或是二十年後學生的創作思維需求?
歐盟的景觀建築界(ECLAS)為了這個多元社會與全球化現象下,深入景觀跨界的議題,在威權與新價值觀中找尋「答案」。今年剛出爐的新書《Exploring The Boundarie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就重新由多元的看待景觀建築這個行業。面對這麼多元的挑戰,這麼多的新知、科技、媒體,我們的「景觀教育」如何在四年內將所有的專業技巧與知識教授於學生呢?太為難老師了!老師也無法是通天學者。因此,我教「設計」課是以「差異」(因材施教)教學的,讓每個人都有不同善長,但必須能合作。學生要知道整體規劃與設計「架構」後而精專一、兩項技術,在團隊中扮演適合的角色。(因此我教學生一種概念,各自表述。參見圖中學生的畢業設計以不同風格手法處理空間或社會議題) 。
從視覺文化角度來看,現代到後現代的轉變,呈現著功能到審美(裝飾),標準化到個性化、從一元到多元、從技術到人文、從物質性到非物質性的深刻轉變。因此在技術與教授方法的調適,個別的教導與小組教法就更為重要了!口述的課就該減少了。從功能到審美的轉變,並非對功能的放棄,而是超越現代主義設計的單一功能或標準化機能,後現代設計更加強調審美或裝飾的因素。這也表明藉由視覺文化的深刻轉變,呈現現代/後現代設計中,眼睛的視覺快感和體驗不再是一個簡單地服從於功能的次要因素,它應與功能一樣重要。因此,在教學上應有深刻地師生對話與理性交換的歷程。
功能主義表述原則:在景觀設計中仍需呈現理性和邏輯,不隨意!是真誠,呈現當代與功能的簡約。現代主義拒絕為了純粹審美目的的裝飾,認為裝飾是多餘、浪費和無用的。現代主義設計中充滿著機械的、冷峻的、理性的和簡約的形式,缺乏人性的和邏輯的,更是學術界禁慾的想像。
結語:創意流行年代裡的匠意再現
如何在現代化與全球化的思潮中,藉由今日語彙的轉換和對美的重新詮釋,賦予傳統美學新的表現與生命是當前重要的課題之一。今天在整個流行文化的帶領下,創意是很重要的!但許多的創意正是許多專業的結合,透過團隊的力量展現其無比的「力量」。每個流行的明星(阿妹…)的背後,有著無數的工作者,純熟地操控各種「工具」,而呈現最美的配合。景觀產業勢必如「流行&文化」的再生產一樣,需要更多有品味的「匠師」設計軟體的呈現,或施工的小技巧與方法!更需要好技術的工人「素養」來完成。景觀系的教學與實驗,如何試圖以意境美學結合科技美學,以簡潔的語彙和形式的轉換融合在環境中,吟唱出一首幽雅的詩。
台灣的美麗島是真實的,卻不是全部的台灣;「旅遊印象」除了美麗的視覺空間外,與其間相關聯呈現的畫面,還有被剝削的社會空間。休閒生活是依階層而分化的,低階層為了經濟生活或知識限制,常是以「鄉土情懷」惟美的、詩歌般的土地記憶。因實際生活的緣故碰觸到勞動的日常狀態,對應著社會領導階層的意識型態,曖昧的自我建構。「地方」一詞對於「文明開化」與治理隱喻。台灣學校教育中對於美學的訓練缺乏對於美學的完整概念,審美意識與認知的不足。對於「美」的鑑賞力在先天不足的情形下,影響到大學景觀設計教育的後續發展。因此,景觀設計教育培養學生對於美的欣賞能力,追求一個「美」的和諧境界,在表現的手法和語彙的運用因文化與環境的差異;講求「意境」,重視「比例與對稱」科學分析。在受到東西方不同美學觀點的影響下,表現出景觀設計搖擺在混雜的觀點與後現代拼貼的意識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