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br />
<tr><br />
<td class=tr-cap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田野教學是景觀專業教育之核心,認識環境、體驗生態必須師生共同(郭瓊瑩攝)</td><br />
</tr><br />
</tbody><br />
</table><br />
<p>80年代校園、社區、住宅、工業空間再利用,以及對於文化資產之保全與活化再利用等,亦逐漸轉型為多元多層次之空間設計與營造。而當解構創意與生活再銜接時,90年代之景觀專業發展走上另一波之革命,一方面因數位化之進展,景觀設計不再只以2D方式呈現,3D、4D之多元表達方式變得機動可行了。在表現法與創意上有了與過去迥然不同之呈現方式,切割的畫面、斷裂的系統、跳躍抽取式之生態結構詮釋,因為電腦軟體之發展,讓景觀可以跳脫時空與所謂的生態系統。只是這20年來,在生態設計、生態系統保全與復育上,並未因電腦輔助設計之突飛猛進而讓專業者對生態環境之優化有更跳躍式之成長與實質回饋。簡言之,這個快速蛻變的時代,人與環境之溝通多了浩瀚尺度之虛擬自由度,但卻也限縮了人與環境實質面對面體驗,融入與深度互動之機會,這在專業界與學校教育之成果上均可探出訊息。數位教學e化工具開拓了專業界與常民溝通之寬廣管道,選菜式之點餐組合設計方式,造就了學生速成之表象成果,但卻也又再次侷限了設計者願意再如前輩般辛勤地上山下海作田野調查與長時間觀察描繪、紀錄之苦功。</p><br />
<div class=separator style=clear: both; 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4.bp.blogspot.com/-1TLHLXOjsic/T5jjFdvX9HI/AAAAAAAABZY/mPMDolZ9WmU/s1600/%E5%9C%96%E7%89%878.jpg imageanchor=1><img border=0 height=225 src=http://4.bp.blogspot.com/-1TLHLXOjsic/T5jjFdvX9HI/AAAAAAAABZY/mPMDolZ9WmU/s400/%E5%9C%96%E7%89%878.jpg width=400 alt=""width="640" height="360" border="0" />
加以全球教育體制之趨同化標準,包括所為專業評鑑制度設計與應用之感染,我們不再有耐心問創意如何來?一般無形的檢核趨動力,強制著學校教育用量化指標、用數字、用圖表來表達空間創意教育之一切。設計論述只留下設計技巧之表皮,設計教育更難以有時間有步驟地在理論與實務間蘊釀發酵,師徒制更顯難以持續,在效能評估機制下,「設計教學」之質感與厚度,無從評量學習者自無知到開竅那段苦澀期之成長歷程。當這一切教與學之多向度互動關係必須逐一用量表記載,被迫打斷延續性之互動回應時,被切片的理念與論述之形塑過程,則更顯愚笨與無效能。如此下來,學生可能對活生生的圖紙無感、對筆觸無感、對實質環境中之植物不認識,卻能很快點選到植栽表中之植物名錄,如是熟絡卻不真正認識之學習模式更普遍存在於各校中。
而面對今日快速變遷之環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異常、社會結構快速解構,更面對沒有唯一「教科書」或唯一「設計規範與準則」之選項時,這發展了一百多年之專業又要面對與另一波專業之整合或是整併或是再融合之挑戰。跨領域學習互動交流已是勢不可擋,如大海般之大量資訊更常淹埋了原本極為單純之專業理論與價值論述。
變與不變已非吾人可一廂情願地作是非題或選擇題回應。多元價值複選、深度論述,及如何解構後再建構新的論述架構,以運用最先端科技與學術界進行另一場專業教育革命,似乎已啟動了。
學什麼,做什麼。
如何學,如何教。
如何檢核?如何認證?
如何跨域跨校甚而跨國進行對話合作,是必然之趨勢。而學術界之「傳道者」尤須要自我要求拓展更寬之專業學術光譜,在既有之個人專業基礎上再自我學習,互相交流提升,對人文與藝術之涵養,對生態科學與知識如何與實務工程更智慧之接軌與實踐,已很嚴酷地考驗著教育者。當「Google」可以是「老師」之代名詞時,人類如何突破挑戰這資訊時代之巨輪,並仍能有智慧地不斷探索未來,它不再只是個別學校、個別科系之挑戰,它挑戰的是吾人對環境之責任貢獻度,是吾人對教育內涵與深度之整合能量。同樣地也挑戰著對「設計者」社會地位與社會責任的更深層之自我期許。
而最後,吾人更要問,面對全球化景觀專業的第二個100年,面對國內景觀專業的第二個30年,我們是否仍只將學生當「產品」,而這沒有一個一模一樣的「產品」之製程、材料以及火候調煉之控制,難道只是單一標準與單一配方嗎?除了「產品」外,而這個「產品」之屬性、特質、適性,以及其與更寬廣產業鏈之界面結合,又該是什麼樣之機制來媒合?專業者是否唯「設計」是崇?對社群、對土地正義、對環境變遷、對相關領域專業之整合認識學習,又該賦予何種評量之光譜?景觀專業不同於建築或其它設計專業,它絕對比它們更需要團隊整合與多元知識智慧之相輔相成。它又因專業之特質影響,設計者很少會是社會之焦點或亮點。而該如何承受這樣的寂寞?如何有成人之美之胸襟與格局?在此全球變遷之洪河下,似乎仍應再靜靜地回歸景觀專業者之普世核心價值來追求內心人與地之和平價值:
" P E A C E “
要有工作熱忱 Passion
要有生態知識 Ecology
要有美學素養 Aesthetic
要有創新創意 Creativity
更要有專業倫理 Ethics
或許這無法回答自己所定的題目,但這或許是一條可思考可辯証的引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