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文章 │ 攝影 攝影/藝術

樹葉、泥土、青蛙,一個顛覆你想像的攝影術 【解毒攝影系列】

作者/ 徐思穎
2021/07/24

還記得我們在攝影專題聊過的「藍曬法」嗎?作為無相機攝影( Camera-less photography)家族的一員,藍曬法還有許多「兄弟姊妹」呢!這些家族成員各有特色,有些作法甚至超乎想像,有多神奇?且聽我們一一道來!

 

Man Ray, Untitled rayograph, 1922, Courtesy of Christie’s, London, UK.
Man Ray, Untitled rayograph, 1922, Courtesy of Christie’s, London, UK.

 

無相機攝影派家族

無相機攝影派( Camera-less photography)可以說是攝影史上非常奇特的存在,一般來說,我們對「攝影」的基本想像是:「至少得有一台相機」,但對無相機攝影家族來說,只需要「感光材質」就夠了,簡單而言,只要有一張相紙,攝影就能成立!這個家族的大家長是英國科學家的塔爾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他在1830首先發現了感光藥劑的配方,並將之運用在影像製作上,是首位將「負片」的概念帶入大眾視野的人。可惜的是,他並有將影像探索當作工作重點,而是繼續發力在科學研究上。雖然如此,塔爾伯特依然功不可沒,他創造了無相機攝影的起點,讓人不斷嘗試無相機攝影的可能性。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 by John Moffat, 1864. 圖/ https://en.wikipedia.org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 by John Moffat, 1864. 圖/ https://en.wikipedia.org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 A Cascade of Spruce Needles, 1839, photogenic drawing negative, 22.7 x 18.5 cm. Image courtesy of The British Library.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 A Cascade of Spruce Needles, 1839, photogenic drawing negative, 22.7 x 18.5 cm. Image courtesy of The British Library.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 First in a group of twelve experimental test patches, 1863, paper negative-contact, 6.1 x 3.8 cm. Image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Media Museum.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 First in a group of twelve experimental test patches, 1863, paper negative-contact, 6.1 x 3.8 cm. Image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Media Museum.

 

無相機攝影的家族血型

無相機攝影家族成員分別有三種流派:實物投影法(Photogram,也有人稱物影成像法);光跡成像(Luminograms)、化學成像(Chemigrams)。本篇我們將重點介紹實物投影法(Photogram)。許多攝影史上的領軍人物都是這一體系的成員,例如曼˙雷(Man Ray)、克里斯蒂安˙沙德(Christian Schad)、 拉兹洛·莫霍利·納吉(Laszlo Moholy Nagy)以及第一位彩色攝影女性攝影家安娜˙阿特金斯(Anna Atkins)。

 

無相機攝影派家族 圖/徐思穎
無相機攝影派家族 圖/徐思穎
Christian Schad  Schadograph1918 圖/https://www.moma.org
Christian Schad Schadograph1918 圖/https://www.moma.org

 

A photogram is a photographic print made by laying objects onto photographic paper and exposing it to light.

 

Man Ray, Untitled rayograph, 1922, Courtesy of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USA.
Man Ray, Untitled rayograph, 1922, Courtesy of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USA.

image8

Anna Atkins, Photographs of British Algae: Cyanotype Impressions  圖/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www.nypl.org
Anna Atkins, Photographs of British Algae: Cyanotype Impressions 圖/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www.nypl.org

 

實物投影法的魔法:圖地反轉

作為無相機攝影家族的主流門派,實物投影法有什麼特色呢?由於它主要是紀錄物體在感光材料上的負輪廓。在曝光的過程中,光源和物體是可以不動的,也可以是移動的。由於物體置放處因光線無法覆蓋從而在畫面上呈現留白的效果,這種「負片式」的視覺語言常常被用來討論視覺心裡學上的一個理論-圖地反轉(Figure–ground Illusion)。這是一種視錯覺原理,指人通過模糊(Blurriness)、對比(Contrast)、大小(Size)、分離(Separation)區別畫面中的圖形與背景,而畫面中「圖」與「地」又構成了視覺上的隱藏架構-負空間(Negative Space),這個負空間在視覺強度上佔據了圖的重要性。這個概念最早出現於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強調視覺上「整體大於部分之合」( The whole is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的視覺體驗,最經典的案例就是「臉與花瓶」的圖像。

 

Rubin’s vase 圖/ https://en.wikipedia.org
Rubin’s vase 圖/ https://en.wikipedia.org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實物投影法是一種多層次的影像語言,在圖與地的轉變中,實現觀看的趣味性。因為沒有物理光學的干涉下,這種創作更能展現攝影師的畫面風格。

 

當代藝術中的實物投影法

相較於過去用植物、生活物品為素材,當代攝影攝影創作在思考上更加超越。美國藝術家珍娜˙奎珀(Jenna Kuiper)利用實物投影法創造了一個嶄新的世界,擁有素描功底的她發現攝影中的灰度與畫繪畫有相似處,於是她利用控制曝光時間,在深色紙上創作,完成了許多抽象靜物作品。

 

Magician's Table  35" x 40"  Silver Gelatin Photogram 2015  圖/ http://www.jennakuiper.com/gallery
Magician’s Table 35″ x 40″ Silver Gelatin Photogram 2015 圖/ http://www.jennakuiper.com/gallery
Ceremony 24" x 40" Silver Gelatin Photogram 2015圖/ http://www.jennakuiper.com/gallery
Ceremony 24″ x 40″ Silver Gelatin Photogram 2015圖/ http://www.jennakuiper.com/gallery

 

另一位英國藝術家蘇珊˙德傑斯(Susan Derges)在她的系列作品《容器》(Vessel)中使用了光和紙的攝影術來追蹤兩棲動物的週期,透過攝影,她紀錄了玻璃瓶內的青蛙卵從卵、蝌蚪到青蛙的轉變過程。玻璃罐的玻璃瓶在造型上不僅暗示了生命的週期,同時代表了“鏡頭”的攝影意義。

 

Vessel No.3 1995, Susan Derges  圖/ http://chloe-beardmore.blogspot.com/2013/02/shadow-catchers-susan-derges.html
Vessel No.3 1995, Susan Derges 圖/ http://chloe-beardmore.blogspot.com/2013/02/shadow-catchers-susan-derges.html

 

在日本,藝術家武田慎平(Shimpei Takeda)將實物投影的思路帶入更深的文化層次。2011年3月發生於福島的核災造成了當地生態與公共健康極大的傷害,出生於福島縣的武田慎平為了討論災難與土地的影響,以實物投影法創作了系列作品《痕跡》(Trace)。他從福島縣各處採集了被污染的土壤樣本並倒入到黑色的暗盒中,盒子上放著一張8×10英吋的底片,並將之保存一個月,讓土中的輻射慢慢的的將膠片曝光。畫面中,黑色的背景中閃爍著白點,乍看是幅浪漫的星空圖,但細想之,不免令人唏噓,這些光點背後乘載多少悲傷。

 

武田慎平,《痕跡#16葉山町(馬諾水垻)》[Trace#16, Lake Hayama (Mano Dam)],明膠銀鹽沖印,影像畫面:20x16,相紙:24x20.2012 ,圖/《當代攝影中的影像構建》
武田慎平,《痕跡#16葉山町(馬諾水垻)》[Trace#16, Lake Hayama (Mano Dam)],明膠銀鹽沖印,影像畫面:20×16,相紙:24×20.2012 ,圖/《當代攝影中的影像構建》
武田慎平,《痕跡#7二本松城》[Trace#7, Nihonmatsu Castle ],明膠銀鹽沖印,影像畫面:20x16,相紙:24x20.2012 ,圖/《當代攝影中的影像構建》
武田慎平,《痕跡#7二本松城》[Trace#7, Nihonmatsu Castle ],明膠銀鹽沖印,影像畫面:20×16,相紙:24×20.2012 ,圖/《當代攝影中的影像構建》
 

不是攝影的攝影

攝影一直以「逼真寫實」存在於我們的印象中,這是為何攝影術在濫觴時能如此撼動世界的原因,人們為之瘋狂,想典藏生命歲月中那短暫易逝的韶光。但也是因為攝影的寫實特點,讓人忘了攝影其實有更多可能。「無相機攝影」的出現正好提醒了我們攝影作為藝術表現的本質,刨去對現實世界的追求,讓感光媒材與物體直接發生互動,直接到像在作畫一樣,這是一個讓攝影「歸零」的課題,也是所有攝影創作者的一門必修課。

 

未完待續

無相機攝影家族的介紹還沒完喔!續集“無相機攝影家族之光跡成像與化學成像”即將刊出,敬請期待!

 

延伸閱讀
《當代攝影中的影像構建》 (The Focal Press Companion to the Constructed Image In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馬尼˙欣德曼(Marni Shindelman)、安妮˙萊頓˙馬索尼(Anne Leighton Massoni)
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at-is-figure-ground-perception-2795195

 

 

徐思穎Hsu Szu Ying 熱愛攝影、旅行與寫作
徐思穎Hsu Szu Ying
熱愛攝影、旅行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