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膠帶、螢火蟲,沒相機就用這些拍?史上最奇幻的攝影法 【解毒攝影系列】
歡迎來到無相機攝影系列的續集!續接上回,我們介紹了無相機攝影中最常見的實物投影法(Photograms),這次則想和大家好好聊聊無相機攝影系統中另外兩種攝影手法:化學成像(Chemigrams)與光跡成像(Luminograms)。它們雖然不比實物投影法出名,但對攝影史的貢獻卻能與之分庭抗禮,試想火藥、螢火蟲、油漆等這些與攝影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也能參與影像製作,在這個領域中,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點子!
無相機攝影家族系統

攝影師的瘋狂實驗:化學成像
“The chemigram combines the physics of painting (varnish, wax, oil) and the chemistry of photography (photosensitive emulsion, developer, fixer); without the use of a camera, an enlarger, and in full light. "
皮埃爾˙科迪爾(Pierre Cordier) 1956年
小時候我們都聽過一個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在冷冽的冬天,因無法賣出手中的火柴最後被凍死的悲傷故事。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兜售火柴的對象是克里斯多夫˙科爾維爾(Christopher Colville),故事將有完全不同的發展,他會買下小女孩手中所有的火柴,不是用來取暖,而是用來進行他的無相機攝影實驗。克里斯多夫˙科爾維爾在他的系列作品《火》(Work of Fire)中捕捉火和炸藥的效果。他曾在沙漠進行一系列「爆破」行為,他將火藥放在明膠銀鹽相紙上,點燃瞬間讓相紙曝光,同時改變相紙的質感。
克里斯多夫˙科爾維爾 Christopher Colville





說到化學成像法的創作,不得不提到美國藝術家諾蘭˙普里斯(Nolan Preece),他廣泛使用著色劑和抗蝕劑,例如地板蠟、膠帶、噴漆等材料。在化學成像的世界裡,攝影與繪畫終於走到一處,一張相紙,在各種材料組合之下,形成了多樣有趣的圖像。
諾蘭˙普里斯 Nolan Preece





最浪漫的成像法:光跡成像
The luminogram is an image, usually made with an artistic purpose, created by exposure of photo sensitive materials to light without the intervention of an object.
攝影是門光的藝術,但大多停留於光圈的調節中,在對焦與模糊中尋找現實感,在光跡成像(Luminograms)領域,光的使用被無限展開,任何能產生光的東西,都能成為成像元素,例如火柴、螢火蟲與月光。還記得上篇提到的蘇珊˙德傑斯(Susan Derges)嗎?除了物影成像,她也創作了光跡成像作品《拖河》(River Taw)。她在晚上進行拍攝,將感光紙浸入水中,再用手電筒對相紙曝光,以捕捉水的流動,這系列的照片尺寸又窄又寬,類似日本掛在家庭裡的季節捲軸。
加拿大攝影師麥克˙弗洛曼(Michael Flomen)在他1999年的作品《高地》(Higher Ground)中,他將佛蒙特州的鄉村作為暗房,將相紙放在草地上,讓螢火蟲飛過相紙,讓生物螢光對相紙進行曝光。照片中,螢火蟲的飛行軌跡被完整的紀錄下來,形成斑斕的光點。



在某種層面來說,月光、螢火蟲這些光線都是不可控的,人無法左右螢火蟲的飛行軌跡,亦無法控制月光的亮度。比起不可控的「自然光」,英國麥克˙傑克遜(Michael Jackson)對光的把控則更上層樓,他試圖用火柴控制光的大小與強弱。他用了八年的時間從海灘的造型與影調擷取靈感,並轉化成完全抽象的攝影語言。對他來說,攝影是形而上的存在,一切的畫面都在自己的腦海里。
麥克˙傑克遜 Michael Jackson




走出洞穴的攝影思考
柏拉圖(Plato)著名的《洞穴寓言》(The Allegory of the Cave)說到:
「有一群囚犯被困在地下洞穴,囚犯的雙手被縛,背對洞穴出口坐著,只能看著洞穴裡面前方牆上經由身後的地下光源(火炬)所映射出來的幻影。這成為他們認識世界的唯一方式,但他們其中一人卻能辨識出其中的虛假,慢慢脫離束縛,最後走出洞穴,見到陽光。剛走出洞穴的這名囚犯,一開始不習慣強烈的光線,使他無法直視光源,分辨事物的真假,於是他必須先從影子、水中倒影開始,然後才能認識到幻象和真實事物的差別,直到最後,他能夠直視太陽。」
在這個隱喻裡,柏拉圖用洞穴代表物質世界或經驗世界,洞外世界則代表著理型界,而光(光源)象徵的是真理和善。而人最終的理想和目標就是要摒棄黑暗和變動的經驗世界,朝向光明、永恆的理型世界。在影像世界中,「寫實」的視覺質感讓人沈醉,那種高於肉眼能辨識的驚人細節令人流連忘返,這是攝影的洞穴,但我們看到的只不過是現實的影子罷了。而無相機攝影正是那個識破「影子不是現實」的覺醒者,選擇走出洞穴,適應陽光。
在這個不以相機作為影像媒介的創作法裡,一切都回到了攝影的本身 – 材料,用感光物質、光線去實現「光學藝術」的想像,這是比寫實還「真實」的創作精神,同時也是藝術創作中最珍貴的人文價值。
延伸閱讀
《當代攝影中的影像構建》 (The Focal Press Companion to the Constructed Image In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馬尼˙欣德曼(Marni Shindelman)、安妮˙萊頓˙馬索尼(Anne Leighton Massoni)
https://www.mgjackson.co.uk/section399533.html
http://www.nolanpreece.com
http://christophercolville.com
http://michael-flomen.squarespace.com

熱愛攝影、旅行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