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遁地只為拼個世界第一!攝影師真會玩 【解毒攝影系列】
上週我們聊到震驚世界的鴿子攝影術,為世界攝影史留下許多彌足珍貴的影像。但這不是第一次人類想把相機帶上天空了,除了鴿子,還有各種腦洞的飛天拍攝法,有些讓人瞠目咋舌、有些讓人捧腹大笑,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航空攝影 Aerial Photography
航空攝影是指從飛機或飛形物上拍攝的照片,例如直升機、無人機、氣球、飛艇、火箭、風箏、降落傘等。Aerial photography is the taking of photographs from an aircraft or other flying object.

飛天攝影始祖:納達爾(Nadar)與熱氣球

翻開攝影史,納達爾(Nardar)這個名字絕對是其中必談的名家!納達爾(Nardar)本名加斯帕德˙費利克斯˙圖爾納維(Gaspar Felix Tournachon)是法國攝影家,同時也是藝評家、漫畫家、小說家和熱氣球駕駛員。他於1858在熱氣球拍攝了人類史上第一張航拍照,飛行高度80公尺,熱氣球下是法國小貝塞特村,使用的是極為複雜的火棉膠攝影法(Collodion process)。為了在飛行中完成拍攝,納達爾居然把整個「暗房」也一併搬上熱氣球!這項「帶相機上天」的大膽實驗引起轟動,許多媒體爭相報導,萬分可惜的是,納達爾當時拍攝的航空照現今已不復存在。現存最早的航拍影像是1860年詹姆斯˙華萊士˙布萊克 (James Wallace Black) 在熱氣球上以乾版攝影(Dry-plate process)拍攝的波士頓樣貌。

火棉膠攝影法(Collodion process)是將硝化棉溶於乙醚和酒精的火棉膠,再把碘化鉀溶於火棉膠後馬上塗布在幹凈的玻璃上,裝入照相機曝光,經過顯影、定影後得到一張玻璃底片。火棉膠調制後須立刻使用(因乾了就不具感光能力),因此這種攝影方法也稱為“濕版法”。


飛天攝影2.0版:風箏與火箭
納達爾開啟了人對高空影像的探索,繼之而起的是各種飛行嘗試,攝影師們首先將目光放在風箏上(Kite Aerial Photography,KAP)。19世紀80年代初,英國氣象學家阿奇保德(E. D. Archibald)將相機綁在一連串風箏上,成功的將相機送上天際。幾年後,法國的阿舍˙貝圖(Arthur Batut)於1889將相機掛在巨型風箏上,相機設有引線,在風箏升空後可自動觸發快門。


20世紀最出名的風箏空拍是喬治˙勞倫斯(George Lawrence)於1906舊金山大地震後所拍的影像,這台相機以17個風箏作動力,飛行高度達到2000英尺,他特別設計了彎曲板,拍攝大畫幅全景照,是攝影史上極為重要的作品。

在成功挑戰完風箏攝影後,這些對空拍攝影樂此不疲的人們開始將「火箭」納入相機的飛天計畫。1897年,瑞典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 (Alfred Nobel,諾貝爾獎創辦人) 成功拍攝了第一張搭載火箭的相機的航拍照片。1906年,德國阿爾伯特•摩爾(Albert Maul)的火箭拍攝技術則更上層樓,飛行高度達到2600英尺,相機在拍攝後被「彈射裝置」以跳傘的方式帶回地面。火箭拍攝雖然大獲成功,但世人的目光並未在此停留太久,之後興起的飛機航拍法成為空拍攝影的主要方式。

飛天攝影3.0 版:飛機
史上第一張飛機航拍照誕生於1909年,威爾伯˙萊特 (Wilbur Wright)攝於義大利羅馬,從此以後,飛機航拍幾乎成為航空攝影的代名詞。一戰期間(1914-1918),飛機航拍取代了空中素描,成為地形偵查的主力,當時戰鬥的地圖都是已航拍照片為基礎製作的。

戰爭結束後,飛機航拍逐漸走向民間,出現許多商業性的行拍影像,20世紀20年代,美國企業家謝曼˙費爾奇(Sherman Fairchild)以飛機航拍製作了曼哈頓地圖,被紐約許多企業使用,航拍影像,終於從只有少數人享有的稀有資產走向公共領域。

沒有天花板的空拍之旅
1909是人類航空拍攝史的里程碑,隨著科技的進步,航拍技術也日益精進,從飛行設備到拍攝相機無不日新月異,人類不斷打破飛行的視線高度,甚至從地球延伸至太空。2021年被稱為「民間太空旅行」元年,美國富豪貝佐斯搭乘新謝波德號至太空體驗了一把無重力之旅;英國維珍集團查理˙布萊森同樣搭乘太空飛機飛出天際,風光無限。
至始至終,我們對高度的探索,到底是一種個人的炫耀?還是藉此去思考航拍的意義?在這個層面上,攝影藝術家艾米特˙古文 Emmet Gowin 給出了答案,他用航拍檢視美國核爆試驗對生態土地的影響。在高空的鳥瞰(bird’s-eye view)下,土地的滿目瘡痍與污染一目了然,這是科技帶給環境的傷害,也提醒著我們在追求創新研發的同時,回頭看看那些為此付出代價的自然資源。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人對影像的追逐如同對高度的渴望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從天空到太空,從太空到星球。技術永遠在變,不變的是人性,翻看這些人類逐高的歷史,除了讚嘆航拍高空視角外,更該深省的是技術變革下,是否讓我們思維更開闊了呢?
參考資料
https://papa.clubexpress.com
https://terms.naer.edu.tw
http://kap.ced.berkeley.edu
A History of Photography, TASCHEN 出版

熱愛攝影、旅行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