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最溫暖的汪洋,韓沁的尋根創想 【黑秀談藝】
如果用三個形容詞來描述「海」,你心裡的答案會是什麼呢?「海」這個世界共有詞語,跨越了時間的洪流,從古至今,包容了數代歷史的興衰。海,某部分而言,已不僅是形象上的意義,更像是人心中那份情感的牽繫,這份真摯,貫串了韓沁的創作,她的作品,給人的不是光彩炫目的視覺刺激,而是簡單的色調與造型,單純樸實,卻無比溫暖。


韓沁
中國美術學院版畫專業碩士,畢業後赴美就讀於普拉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數字藝術專業,取得藝術碩士。目前工作、創作於紐約和杭州,於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UNY Stony Brook)教授數字藝術,另一個身份為紐約藝術基金會移民藝術家導師項目藝術家,作品曾在美國,中國等地廣泛展出,如拿騷郡藝術博物館(紐約州)、長島雙年展(紐約州)、新星星藝術獎展覽(中國南京)、長島博物館(紐約州)等。

大海與暖陽
24歲,韓沁離開家鄉,遠赴重洋,開啟一段新的藝術探索,從後,她開始了往返海洋兩端的跨域生活,她強烈地感受到鄉愁與追求之間的矛盾。這些情感,成為她創作的靈感,她的作品探討旅行、遷徙。她將這些移動的樣態與衝突轉化成視覺畫面、影像和裝置。


Q1.能否分享一下您學習藝術與創作的經歷?
韓沁:我過去是學習版畫的,對手工創作有強烈的興趣,版畫是一門非常專業的領域,設備要求也相對較高。到美國後,在沒有相應的工具的情況下,我開始尋找其他的手工創作方式,便開始用藍曬(Cyanotype)來創作。我記得我的第一件作品的靈感是當時花園裡的「鳶尾花」,也就是從那時候,我開始思考自己作為一位跨越海洋、進入一個新文化的學習者,我的狀態是什麼?我如何用創作來訴說?



我曾經做過一組作品《 Pillow Talk 》,那時候我想的是,我們其實有很多想法、故事盤繞心頭,卻不知道如何表達,於是我採訪了十二位離鄉的求學者,談談他(她)們的心情,有孤獨、有懷念、有自豪、也有自卑,我將他(她)們聲音錄下來,做成裝置作品,這些聲音被包覆在枕頭裡,觀眾需要靠近枕頭,體會那份親密、複雜的聲音。


Q2.能否談談你對「海洋」、「藍」的感受與體會呢?
韓沁:我常常飛行於美國、中國兩地,每當飛機起飛,我眼裡看到的是一片藍色的大海,身邊是藍色的天空,當時的我,情緒是非常濃烈的,我們身處在人流交錯的世界裡,往返著、流動著,我想到候鳥,有時候飛往遠方,有時候奔赴家鄉。我曾創作過一組藍曬作品,是以絲綢為材料,我的家在杭州,那裡的絲綢很出名,絲綢的質感纖細,也表達了我對故鄉的思念。

我把腦中的形象先剪成各種各樣的形狀,再把剪紙放在預塗的皮紙上,在光線下暴曬。光線作用在皮紙上產生相應的投影輪廓, 創造出一個青色到藍紫色之間的圖像。然後用流水沖洗,把重重疊疊的影像「嫁接」在一起,再讓最終的圖像顯影於薄如蟬翼的紙面或者絹面上。



隨著創作思考的推進,我開始帶入不同的文化群體,我邀請了身邊的朋友,請他(她)們用不同的身體形態表現出各自的輾轉經歷,並用藍曬紀錄了他(她)們的肢體形象與軌跡。

Q3.能否分享一下您對策展的看法?作品如何呈現能最精確的表達作者的想法呢?
韓沁:我覺得策展是另一個領域,以《遷徙的方向》來說,當時的策展人海良有建築學的背景,對空間的敏感度很高,因此在作品的展陳上結合了光線、空間、動線的考慮,這需要藝術家與策展人進行思想對撞,才會激發更多想像力。




Q4. 您除了創作還於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藝術創作,能否分享一下您對歐美與亞洲學生的觀察,有哪些不同之處呢?
韓沁:不同背景的學生在創作上有各自的特色,我的感受是,亞洲學生的基礎功非查紮實,在實踐上完成度很高,比歐美學生強,但在作品的辯證與思考上,歐美學生更突出一點,兩者各有優劣,只要經過訓練,兩者都可以達到很好的表現。

漂流世界的情感
創作是一條自我對話的過程,問自己到底是誰、問自己現在身處的狀態,這些追問得用一生來回答,答案隨著歲月流動,變化著,如同海洋,日夜奔流,此刻在眼前的海水,下一秒可能相隔千里。這種親密又遙遠的時間感,是韓沁作品的靈氣所在,她說:「作品是我的觸手,在某時、某刻勾起那個與我心靈相通的人。」就像洋流一樣,流動中帶著溫暖,為這冰冷的世界,增添一份暖意。

延伸閱讀
https://www.fougallery.com/han-qin
https://hanqin.myportfolio.com/instal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