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文章 │ 攝影/藝術 黑秀人物

來自上世紀的溫柔,記日本攝影家石內都臺灣首次個展【黑秀談藝】

作者/ 徐思穎 圖/徐思穎、亞紀畫廊
2022/07/24

隱身在信義路二段的亞紀畫廊,精緻的門欄、光澤透亮的玻璃窗、小小的閣樓,呈現的是20世紀日本重要女性攝影家石內都(Ishiuchi Miyako)於臺灣的首次個展。

 

圖/亞紀畫廊
圖/亞紀畫廊

 

圖/亞紀畫廊
圖/亞紀畫廊

石內都(Ishiuchi Miyako)

1947年出生於日本群馬,在橫須賀長大並就讀多摩美術大學設計系,曾獲得諸多獎項包括木村伊兵衛獎、日本藝術家東川獎和哈蘇基金會國際攝影獎等,作品典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和橫濱美術館。作為日本戰後一代的攝影家,石內都與荒木經惟、森山大道一同崛起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由男性主導的攝影界中,她嘗試展現出不同於男性視角的敘事圖景。

 

2022年7月 16 日石內都於日本與臺灣遠端連線 由亞紀畫廊主辦之:「石內都 展 Ishiuchi Miyako」展覽講座 圖/徐思穎
2022年7月 16 日石內都於日本與臺灣遠端連線 由亞紀畫廊主辦之:「石內都 展 Ishiuchi Miyako」展覽講座   圖/徐思穎

 

「Boy’s Club」這件事,這個其實不光只是攝影圈,而是整個日本的社會機制。在日本有一個詞叫「女流攝影家」,但沒有人會說男性攝影師或男流攝影師,攝影師就是攝影師,為什麼要特別加一個「女流」或「女性」?對於這一點我是有點疑問的。不過,與其說我對這件事有疑問或有些抵抗,其實對我來說我就是我,我只做我自己想做的事。

石內都,「石內都 展 Ishiuchi Miyako」展覽講座
與談人:吳嘉寶、主辦方:亞紀畫廊
2022年7月16日

講座現場,左:日語口譯老師;右:影像研究者吳嘉寶  圖/徐思穎
講座現場,左:日語口譯老師;右:影像研究者吳嘉寶   圖/徐思穎

遇見石內都:一個輕鬆且溫柔的開始

提到這位藝術家,有些人的直覺會想到她早年的代表作-《From YOKOSUKA (橫須賀)》,這個系列紀錄了藝術家回訪家鄉的心理狀態,橫須賀曾是美國海軍艦隊駐紮之處,呈現的是日本戰後充滿矛盾與傷痛時代記憶,但這個系列卻沒有出現在這次的展出中,想是藝術家希望給予觀眾另一種感情。
走進展場的第一件作品是一件泛黃的舊制服,皺摺中藏著些許霉斑,感覺時間氧化了白皙的青春,呈現在眼前的是一件「過時」的年華,但眼前的鵝黃色卻給人一種莫名溫暖,好像是與陌生人的親切的擁抱,雖然萍水相逢,卻有著視如己出的信任,這是石內都《ひろしま / hiroshima》 中的一件作品,展廳中陳列的還有《Mother’s》、《Frida (弗里達・卡羅) 》系列中的部分作品。

 

圖/亞紀畫廊
圖/亞紀畫廊
視覺動線中的第一件作品 圖/ 徐思穎
視覺動線中的第一件作品  圖/ 徐思穎
展覽現場整體與細節 圖/徐思穎
展覽現場整體與細節  圖/徐思穎

 

展覽中,看不到有關作品年份、系列的說明標籤,也沒有一般藝術展中會出現的的策展前言或導語,乾淨的白牆上,只有照片本身,讓觀眾可以在最自在的狀態下感受影像。我們可以去查詢這些作品背後的創作脈絡,用「看懂」去征服眼前的照片,接著跳往下一件作品,但就像藝術家想表達的:以簡馭繁也是審美體驗中的一種,解讀影像,只需在作品前凝視就夠了。

 

石内都 Ishiuchi Miyako, Frida by Ishiuchi#23, 2012, C – print, 112.5 x 76 cm, ©︎ Ishiuchi Miyako courtesy of The Third Gallery Aya, Each Modern
石内都 Ishiuchi Miyako, Frida by Ishiuchi#23, 2012, C – print, 112.5 x 76 cm, ©︎ Ishiuchi Miyako courtesy of The Third Gallery Aya, Each Modern
石内都 Ishiuchi Miyako, ひろしま_hiroshima#52F donor:Hara, T., 2014, C – print, 33.5 x 23 cm, ©︎ Ishiuchi Miyako courtesy of The Third Gallery Aya, Each Modern
石内都 Ishiuchi Miyako, ひろしま_hiroshima#52F donor:Hara, T., 2014, C – print, 33.5 x 23 cm, ©︎ Ishiuchi Miyako courtesy of The Third Gallery Aya, Each Modern

 

石內都的影像有強烈的時間性,展牆上高低不等的作品排列呈現出一段充滿起伏人生故事,破舊的鞋子、無法相稱的高跟鞋、被劃傷的布料、義肢、束腹與鮮豔的裙子,勾勒出一個人的影像記憶:一個殘缺的肉體,依然想用最鮮亮的形式活下去。我想這個系列中的「遺物」只是一種想像的觸動,觀者心中的實相是一位堅強的女性,即使她已被淹沒在時間的洪流中,但卻成為他者眼中的自由女神,手執希望的火炬,堅定地凝視遙遠的未來。

 

圖/亞紀畫廊
圖/亞紀畫廊
石内都 Ishiuchi Miyako, Frida by Ishiuchi#36, 2012, C – print, 112.5 x 76 cm, ©︎ Ishiuchi Miyako courtesy of The Third Gallery Aya, Each Modern
石内都 Ishiuchi Miyako, Frida by Ishiuchi#36, 2012, C – print, 112.5 x 76 cm, ©︎ Ishiuchi Miyako courtesy of The Third Gallery Aya, Each Modern
石内都 Ishiuchi Miyako, Frida by Ishiuchi#23, 2012, C – print, 112.5 x 76 cm, ©︎ Ishiuchi Miyako courtesy of The Third Gallery Aya, Each Modern
石内都 Ishiuchi Miyako, Frida by Ishiuchi#23, 2012, C – print, 112.5 x 76 cm, ©︎ Ishiuchi Miyako courtesy of The Third Gallery Aya, Each Modern
石内都 Ishiuchi Miyako, Mother_s#39, 2000 – 2005, C – print, 19 x 28.5 cm, ©︎ Ishiuchi Miyako courtesy of The Third Gallery Aya, Each Modern
石内都 Ishiuchi Miyako, Mother_s#39, 2000 – 2005, C – print, 19 x 28.5 cm, ©︎ Ishiuchi Miyako courtesy of The Third Gallery Aya, Each Modern

 

 

時間的容器:手與腳

 

Ishiuchi Miyako《1 · 9 · 4 · 7》,1988-1989 年 圖/亞紀畫廊
Ishiuchi Miyako《1 · 9 · 4 · 7》,1988-1989 年 圖/亞紀畫廊

 

從外廳走入內側展廳,像是進入了作者的心臟,感受石內都對女性最深情地觀察,進入眼簾的是一系列手和腳的特寫影像,最後一面牆呈現的是一位女子的背影,一個布滿傷疤的身體。黑影白調中,跳動著人對時間的不捨與感懷,平視、連續、綿延不斷。

 

石内都 Ishiuchi Miyako, Innocence#5, 1994, 銀鹽相紙 gelatin silver print, 108 x 74 cm, ©︎ Ishiuchi Miyako courtesy of The Third Gallery Aya, Each Modern
石内都 Ishiuchi Miyako, Innocence#5, 1994, 銀鹽相紙 gelatin silver print, 108 x 74 cm, ©︎ Ishiuchi Miyako courtesy of The Third Gallery Aya, Each Modern

image16

展覽內廳 圖/亞紀畫廊
展覽內廳  圖/亞紀畫廊
展覽現場 整體與細節 圖/徐思穎
展覽現場 整體與細節   圖/徐思穎

 

手與腳,是身體的最末梢、是人與世界最頻繁的接觸點。手是人身體最忙碌的部分,是思想與現實最直接的碰撞,也是一切創造的源頭;腳則給予身體行動的力量。對作者來說,所謂「肖像」不只是時間於面部的刻痕,「手與腳」同樣也是歲月最深切的堆積。畫面中,略顯粗糙的皮膚、斑點與老化角質的特寫,看似缺乏身份,卻具有普世意義:四十歲女性的人生狀態。這些堆疊的紋路好似歷史的長河,在原來白淨光滑的肌膚上沖蝕出一道道細紋,延續不斷。從這些影像中,可以感受到四十歲對世俗「美」還是存有渴望的,照片裡修飾過的指甲和上色的指甲油,訴說著人對紅塵的依戀,這些依戀來自於不捨,而不捨來自於她們自知生命終將走向逝去。

當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就如同時間的容器的時候,是迎來四十歲之後的不久。我以《1・9・4・7》為題,開始拍攝同年出生的女性,將五十張只有手腳的照片集結成一本攝影集。注視著四十年間因時間堆疊而成的手腳,此項嘗試令我更加實質的感受到身體也許只不過是存裝時間的器皿、承受時間的容器。

石內都,透視《1・9・4・7》
《寫真關係》15 June 2016

來自上世紀的溫柔

關於石內都的報導與論述有太多太多,因此我更想以一種感性的視角來寫這篇文章。這位已到從心之年的影像藝術家自1975年拿起相機開始,便不斷探尋著潛藏在現實下的感性時間,用溫暖的影像邀請我們直面一個讓很多人難以開口的議題:逝去與死亡。只有攝影,依稀留存此人、此地、此時,即使只是一道虛影,依然能成為生死的羈絆,讓人用靜靜的凝視,感受那些我們深愛著卻離我們遠去的人與事。或許生命就是一場偶遇,在世間見了一次面,流了一次淚,接著回到各自的軌道裡,等待著,下次與你擦肩而過的機會。

展覽活動

「石內都展」於6月24日至7月30日在臺北亞紀畫廊展出。

說明

1. 《Mother’s》系列
《Mother’s》系列是石內都在1999年完成的作品,曾在2005年於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展出。出於與母親和解的願望,這些照片以石內都母親的身體特寫開始,紀錄她因烹飪事故造成的傷疤。在母親過世後,石內都開始對她母親的衣服與物品產生了興趣:她的口紅、內衣、 鞋子、假牙與梳子。

2. 《ひろしま / hiroshima》 系列
拍攝日本原爆下成千上萬的無名人物的所有物。緣起自石內都於2007年參訪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她從館方上萬件收藏品中挑選許多衣物與物件,不管是蕾絲洋裝、中學校服或布鞋,都可看見物品因經歷核爆撕裂或發黃。
3. 《Frida》
石內都於2012年受芙烈達˙卡蘿博物館策展人邀請,拍攝著名墨西哥藝術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的遺物,以相機見證芙烈達˙卡蘿的義肢、高低不齊的鞋子、身軀護具等。

4. 《1・9・4・7》
1988年,石內都找了50為高中時期的同校女性,拍攝她們的手與腳。

 

徐思穎Hsu Szu Ying 熱愛攝影、旅行與寫作 徐思穎個人網站: 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
徐思穎Hsu Szu Ying
熱愛攝影、旅行與寫作
徐思穎個人網站: 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