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12座札哈建築是什麽感覺?《我去看了札哈》不私藏開箱!

2020/10/28 建築/景觀 設計新聞 Yen_甄健恆

《札哈的失敗學》在2020年3月底出版時,我們已處在一個非比尋常的世界裡。疫情的到來,讓世人在停頓與搖擺不定的狀態之間生活著。沒有人知道什麽時候可以回復正常——即便疫苗出現後也一樣——更別談什麽長遠的計劃。

所以在開始撰寫接下來的這本《我去看了札哈》時,心情自然有一種可苦可樂的感觸:苦,是基於宅家和鎖國限制,這本原有望激發人們去造訪札哈建築的書,將一時起不了作用;樂,則是慶幸自己的這一段「札哈建築巡禮」旅途,早在2019年就完成。所以,誠如我在《札哈的失敗學》結語中提到:「人類的壽命看似長,但比起建築,卻短如春夢。」如果札哈的忽然離世仍未提醒人們對生命與生活更得珍惜,那這一場疫情就是最顯然的巴掌了!

當然,我們都知道札哈的建築事務所依舊前進著,所以嚴格來說,這一趟建築之旅將永遠可持續。但那所謂的「真跡」或「遺作」卻已成定局:她事業的第一座建築(維特拉消防站)、第一座英國建築(河濱博物館)、第一座國際性運動場(倫敦水上運動中心)、第一座亞洲建築(廣州大劇院)、甚至第一家室内裝潢(美洲之門飯店)等等——除了早期竣工的美國與德國建築成爲旅途的遺珠外,我想,書中所走訪的12座建築,無疑都是札哈生前的代表作。

也許《我去看了札哈》真正的目的是:當我談札哈建築時,我談的又是些什麽呢?

「豔陽下,建築仿佛成了第二個太陽。她的潔白,在一衆蘇聯時期建的土黃色公寓樓中,猶如觀音顯靈般地神奇。但如今逼近建築,除了有小巫見大巫的感慨外,其立面的熱能反射卻似乎可焚身。難道是我想像力過度?」<逆流——偶然的初嘗>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2007-2012)

***

一般大衆都只能從照片中看建築。不管是從早期的雜誌、書籍或到現今的網站、社交APP。對於建築的鑒賞,也只能從一個角度,一個觀點來察看;五官所能體會的顯然只有20%。我們無法去感受到空間規模會如何影響視覺感;無法目睹原址的氛圍會如何影響舒適感;當然,也無法觸摸到那立面、那曲綫、甚至那角落所勾起的感動。但隨著札哈的事業變得國際化、飛行變得廉價與普及,大衆也有更多的機會去造訪她的作品。但可惜的是,大部分旅客的行程都圍繞在吃喝玩樂的制式性,以致當我們面對「丑」建築時,也就無法説出「不美」的地方在哪裡。

習焉不察,是大部分人的通病。

因此在談札哈建築之前,我還是得以身作則地站在那實體的建築前觀看,走進建築内探索。不管是短短24小時的入住或是茅廬三顧的癡迷都無妨。只要用盡五官所能,就能逐漸發現印象中的建築圖已成爲了一棟棟充滿個性的「景致」——札哈設計的終極目的即此——而它們全都真的「美爆」嗎?嗯,談「美」或許顯得流俗,不如談功能、細節、品質、適用、社會性還更恰當。

「那宛如雲層般飄浮在半空的結構,就足以讓人遐想半天。但實際察看後,便會發覺到建築的立面不僅僅是一層銀色的包層,而且都是鏤空面,也難怪它既是沒什麽大剌剌的細節,卻依然挑逗著人們的視覺性。」<心流——完美的幸福>( 東大門設計廣場)

***

總言之,談札哈建築時,我所談的就是如何「抵抗遗忘」,讓走訪的回憶成爲一段簡史,而非手機儲存空間裡的0和1。

有空,去看看札哈吧!

《我去看了札哈》& 《札哈的失敗學》,賞物誌OOTP出版

普立茲克建築獎首位得獎女建築師——Zaha Hadid 的設計之多,絕對是她出道時所難以預見的。但這些出現在雜誌、書籍、網站上的建築照片,往往都只能從一個角度、一個觀點來察看。如果不親自走訪,也就無法感受到其空間規模會如何影響視覺感、無法目睹原址的氛圍會如何影響舒適感,當然,也無法觸摸到那立面、那曲綫、甚至那角落所勾起的感動。

不管是短短24小時的入住或是茅廬三顧的癡迷,作者花了5年的時間,實地走訪了12座 Zaha Hadid 的經典「遺作」,希望在與你談札哈建築時,能敘述建築圖以外,最赤裸裸的「實境秀」。

《我去看了札哈》10/31 讀墨獨家上市!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返回前一頁
有廣告刊登需求請與我們聯絡:service@heyshow.com 或來電洽詢:(02) 27587258
Copyright © 2000-2015 HeySho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文字圖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敬請尊重本站所有智慧財產權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