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第四屆畢業展 <荒野獵奇>
- 活動時程 │ 2017/03/28 - 2017/04/10
- 活動地點 │ 中正紀念堂 介石廳
- 活動網站 │ http://newmedia.tnua.edu.tw/bfa/102/gazing/
- 電子信箱 │ WildernessAdventures2017@gmail.com
- 主辦單位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
- 86150
-
利用自製的紅外線感測器模組,使觀者經過裝置前時被遮擋住的LED燈亮起,形成直覺的互動關係,觀者同時也可以舞動身體來和裝置互動,進而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藉由身體驅使LED燈亮起的狀態來隱射自我尋找的過程。
點亮初心 / Stay True to Yourself
類別/互動裝置 成員/謝宛庭、薛如婷 指導老師/魏德樂、孫士韋 https://www.facebook.com/2017GazingIntoTheWilderness/ -
有時候在夢裡,會看見自己。或是更準確來說,會發現自己,正在旁觀自己陷於某個情境裡。旁觀自己和別人吵架,旁觀自己在哭喊,旁觀自己殺人,或被殺。
園遊會前的那些清晨 Mornings before the Fairs
類別/錄像裝置 成員/林志鴻 指導老師/王俊傑 https://www.facebook.com/2017GazingIntoTheWilderness/ -
傳說, 人死後會變成星星, 在天上照顧每一個他愛的人, 每到夏天, 降落凡間幻化成螢火蟲, 等待與愛人相會。
-
『那些逐漸被遺忘的,跟不上時代腳步而被遺留在過去的,不為人知的角落。』 不同的故事,不同形式的孤獨。 以錄像的方式,紀錄那些正逐漸消逝的事物。
遺落之境│The Land Left Behind
類別/錄像裝置 成員/梁以歆 指導老師/林俊吉 https://www.facebook.com/2017GazingIntoTheWilderness/ -
每個人心中都有無數個小小世界,深藏著我們最直接的情感、想法。想要進入這些世界需要找到確切的方式開啟枷鎖來啟動運轉,探索未知的世界。
-
隨著作品迴圈中穿梭的過程,聲音不斷地噪起又消失。 聽見一陣又一陣的聲響就好像風在樹林間迴響的颯颯聲。 那樣因震動而產生的聲音總是會拖著一條尾巴,漸漸地離開。
-
台灣招牌在城市中是視覺感重的景色,充斥在生活環境周遭不停刺激著我們感官,刺激到後來,其實也對這突兀的視覺環境麻痺習慣,將這種習慣成自然的感覺拿去呼應字的議題內容,呈現對生活環境的麻木。
招牌印象 Sign impression
類別/平面設計、裝置、燈箱 成員/楊明達 指導老師/林俊吉 https://www.facebook.com/2017GazingIntoTheWilderness/ -
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的進步,很多東西開始失去實際物質上的樣貌,原本擁有實體物品的東西逐漸虛擬化,變成像是屏幕內的功能一樣。也許這些東西實際上的功能還保留存在,但同時也失去了實際的形體。
-
當事件的控制權轉移至虛擬實境,現實中眼見不再為憑,人們雖有移動的自主,卻失去對空間的掌握,虛擬追殺起現實,猶如展開一場飛車追逐,後者透過照後鏡瞥見前者,大腦卻無暇辨明與定義......
Kill_pony.exe
類別/ VR裝置 成員/蔡岱臻、詹媛安、蔡孟汝 指導老師/魏德樂、王福瑞 https://www.facebook.com/2017GazingIntoTheWilderness/ -
這件作品主要是想述說有關資訊爆炸時代,身為現代人所才有的文化現象,對於網路訊息的渴求與窺探的慾望,造就了網路世界的「速食」消費狀態,人們難以停下腳步,像得了強迫症的患者,帶著焦慮不停地連結與瀏覽...
-
概念是利用樂器的聲音、震動去控制影像與聲音呈現,並融合了樂器本身的音色與電子聲響,豐富感官體驗,希望透過這樣的呈現,讓人對聲音與畫面的表現有更多面向的想像空間。
-
手勢被視為是人際溝通重要形式之一,除了能強調所要表達的事物外,更能表達個人內心的真實感受,以及那些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情緒。
手的呢喃 / Whisper of hand
類別/複合媒材、動力裝置 成員/曾莉容、劉瀞雲 指導老師/孫士韋 https://www.facebook.com/2017GazingIntoTheWilderness/